微信 DeepSeek 的王炸组合最重要的不是 AI
微信和 DeepSeek 的结合,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如此迅速的大踏步,在微信不常见。
因此昨天 APPSO 主编李超凡昨天的一句评论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不仅各大官媒纷纷引用,还登上了微博热搜第一。
微信曾是移动网络时代的里程碑产品,在这两年兴起的 AI 浪潮中,微信很少会被纳入讨论,但微信也在悄悄进行一些尝试,在接入 DeepSeek 之前,微信已经尝试将 AI 智能折叠在搜索框里。
张小龙曾在 2019 年的微信公开课上表示,希望能够通过产品分析他的价值观。
虽然近年张小龙已经就没有公开发声,但据 APPSO 和多位微信员工交流中得知,即便是微信很小的功能改动,张小龙依然会亲自审核。
因此我们始终相信,这次微信接入 DeepSeek 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依然能反映微信和张小龙的产品价值观。这背后有不少问题值得聊聊。
业界一直在寻找大模型的 PMF 「Product Market Fit,产品和市场达到最佳的契合点),以至于涌现各种 AI +xx,所有事情似乎都值得用 AI 重做一次。
这未必是唯一正确的路径,微信告诉 APPSO ,搜索场景接入大模型,是为提升搜索的智能化和精准度,如更好地理解用户的搜索意图,分析和处理复杂的查询内容等,按照每个用户需求在搜索场景中接入了包括混元、DeepSeek在内的大模型。
APPSO 在实测提到,用户无需跳出微信,就可以完成「提问-获取答案-社交分享」全流程,满足即时性需求(如旅行攻略、工作资料查询后直接分享给好友)。
这对微信内容生态是一个很大利好,可以大幅度激活历史内容,2000 多万公众号的旧文能够最终靠 AI 搜索推荐重新在社交链中流通,甚至开启公众号生态的第二春。
公众号这个中文互联网生态优秀品质的内容最为集中的平台,对近 14 亿用户来说无需学习就能享受 AI 的红利,这可能覆盖面最大的科技普惠。
从这个角度来说,不是微信需要 DeepSeek,而是 DeepSeek 需要微信。
没有 DeepSeek,微信还是国民级应用。微信接入 DeepSeek后,DeepSeek 就产生了质变,真就可以畅想国运级 AI 的蓝图。
目前微信接入 DeepSeek 的合作其实还比较浅层,未来如果实现检索增强生成(RAG)与微信内容的结合,AI 搜索将不再只是工具,而是连接用户与生态的「神经中枢」。
微信可能进化成「场景化 AGI」,例如搜索「季度财务报表模板」直接跳转腾讯文档智能生成,基于小程序、视频号、微信小店等模块还能孕育出大量的可能。
这与张小龙的「系统思维」很相似,技术必须服务于生态整体,而非割裂为独立功能。微信目标是做一个连接世界的工具,从而自发生长出一个系统。
去年包括 AI 六小龙在内的大模型公司创始人,但凡接受媒体采访都有极大概率被问到同一个问题:AI 时代的杀手级应用何时来?
因为迄今为止,基本上没有一个企业或一个产品验证了在 C 端的商业模式,哪怕是 DeepSeek 豆包 kimi 月活也只是几千万,智谱 、零一万物、百川智能有很多一部分营收还是来自 B 端。
当价格战从单纯让利转向系统性成本优化,更低的推理成本和亿级的用户群,能让更多个体和企业低成本入场快速试错,一人公司或许会变得更普遍。
这大量 C 端场景的功能被 AI 产品化后,AI 杀手级应用可能就会诞生,这些应用可能不是因为 AI 而诞生,并非 AI native,但却能创造一个全新的应用生态,但那时应用的概念也不存在。
在灰测的讨论中,一些用户提到微信是否会用朋友圈和聊天记录作为 AI 语料,甚至用 DS 做一个 AI 好友放在聊天列表里。
虽然微信回应明确,AI 搜索仅整合公众号及互联网其他公开信息,不会使用用户的个人隐私信息和相关隐私信息,但我却萌生出一个念头——我们或许能拥有一个 AI 分身账号。
尼葛洛庞帝曾说,「信息 DNA」正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微信事实上已形成一个线上的中国社会。
抛开数据隐私等合规问题,微信是最大有可能塑造一个 AI 数字分身的,毕竟这里汇聚了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大量数字资产。
如果微信推出一个 AI 分身 ID,微信不再只是社交工具,而会进化为「意识工具」,成为用户数字人格的载体,这也是「让产品成为器官延伸」更终极的形态。
「ID 即人」是微信的底层逻辑,但将 ID 从符号系统升级为意识系统。AI 分身或将重新定义社交的本质——从信息传递升维为意识共振。
从春节前夕至今,中国AI领域六小龙(智谱AI、月之暗面、MiniMax、百川智能、阶跃星辰、零一万物)受到的影响可能是最直接的。
今天 MiniMax 和阶跃星辰慢慢的开始陆续接入 DeepSeek ,其他家可能也正在准备或内部讨论中。
除了 DeepSeek 崛起,六小龙还必须应对大厂的夹击。除了腾讯微信意外的快速跟进,字节 CEO 梁汝波在内部大会中反思要快速跟进,提出 2025 年三大发展重点:
不过这几家大模型公司背后多少都有大厂的身影,说不定下一个王炸组合就会在他们之中诞生。
今年这些大模型勇于探索商业模式的公司,很有一定的概率会加快放弃通用赛道,转向「垂直场景深挖、技术长板极致化、生态位卡位」的生存策略。